慢性胆囊炎的病因主要包括胆囊管梗阻(有结石梗阻和非结石性梗阻,结石梗阻最常见,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等也可致梗阻)、细菌感染(病原菌入侵后若未彻底控制可转为慢性炎症)、化学性刺激(包括胆汁成分改变和胰液反流,胆汁成分改变与饮食等有关,胰液反流与胰胆管解剖结构异常等有关)。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梗阻:这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胆囊结石可反复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反应。结石的存在会导致胆囊管部分或完全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进而引发胆囊黏膜的损伤和炎症。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胆囊结石,一般来说,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因为这类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结石。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胆囊炎的概率明显高于无结石人群。
2.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黏稠的胆汁、胆囊管扭曲、狭窄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虽然相对结石梗阻少见,但也会导致胆囊的慢性炎症。比如蛔虫进入胆囊管可引起梗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蛔虫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蛔虫的概率可能高于成人,但成人也不能完全排除。
二、细菌感染
1.病原菌入侵: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环境改变,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方式进入胆囊。例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肺部感染,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免疫力等因素不同,感染细菌的种类和概率可能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但如果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也可降低感染风险。成人如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慢性胆囊炎。
2.感染持续存在:如果初始的细菌感染没有得到彻底控制,就可能转为慢性炎症。长期的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壁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进而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三、化学性刺激
1.胆汁成分改变:当胆囊管梗阻时,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成分比例失调,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胆汁成分的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代谢等。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胆汁的成分,使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增多,胆盐等相对比例下降,容易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中,女性可能由于激素水平影响脂肪代谢等,相对更容易出现胆汁成分改变相关的慢性胆囊炎。对于有肥胖、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胆汁成分改变的概率更高,因为这些因素会干扰正常的胆汁代谢过程。
2.胰液反流:当胰胆管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时,胰液可能反流进入胆囊,胰液中的胰酶会激活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例如,胰胆管汇合部异常的患者,胰液反流的风险增加,进而容易引发慢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存在,但具体发病概率可能因个体的解剖结构差异而不同。有胰胆管汇合部异常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胆囊炎的风险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