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早产风险及保障早产儿健康,需从产前、产时、产后采取预防措施。产前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控制孕期感染;产时医护操作轻柔、及时处理异常产程;产后从保暖、呼吸、喂养、感染、神经系统等方面护理早产儿,同时早产儿需特别关注与精心护理,家长要配合医护并学习护理知识确保其健康成长。
一、产前预防措施
1.高危孕妇管理: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早产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情况的孕妇,需加强产前检查和管理。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宫颈长度等情况,若孕妇宫颈长度短于25mm,提示早产风险增加,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研究表明,对高危孕妇进行密切监测和干预,能有效降低早产发生率。
2.控制孕期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生殖道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二、产时预防措施
1.减少产时创伤:医护人员在分娩过程中要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胎儿等导致产时创伤,从而降低因产伤等因素引发早产的风险。例如在助产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产程,合理使用助产器械,尽量减少对胎儿和孕妇产道的损伤。
2.及时处理异常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若出现异常产程情况,如产程延长等,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必要时进行剖宫产等,以保障母婴安全,避免因产程异常导致早产相关并发症。
三、产后预防措施
1.加强新生儿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波动,要注意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保暖措施,如使用暖箱等,将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36.5-37.5℃左右。这是因为早产儿皮下脂肪薄,散热快,若体温过低会影响其生理功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2.呼吸管理:密切观察早产儿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所以要配备相应的监测和抢救设备,以便及时处理呼吸相关问题。
3.喂养支持: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增强免疫力。若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速度,避免发生呛奶等情况。
4.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因为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可进一步诱发早产相关的不良后果。
5.神经系统监测与干预:密切监测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进行干预。例如通过定期的神经行为评估等,若发现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迹象,可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特殊人群(早产儿)温馨提示:
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精心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保暖、喂养、感染预防等各个方面。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肤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为早产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早产儿的刺激。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学习相关的早产儿护理知识,以确保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