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药物、抗感染药物)、内镜治疗(胆道结石等病因引起的病情稳定后可考虑ERCP取石等)、手术治疗(出现相关并发症时可能需手术,方式有坏死组织清除术等),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谨慎处理、老年患者需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禁食与胃肠减压:患者发病后需禁食一段时间,同时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等症状。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禁食时间,轻症患者可能禁食1-3天,重症患者禁食时间可能更长。
营养支持:早期可通过肠外营养维持患者营养需求,病情稳定、胃肠功能开始恢复后,可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支持的热量和营养成分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体重计算合适的营养供给量;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代谢率降低等因素,调整营养方案。
药物治疗
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适用于各型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对于有胃酸相关症状或需要抑制胃酸以减少胰液分泌的患者。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液、胰高血糖素、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减少内脏血流,对缓解腹痛、减少局部并发症等有一定作用。对于重症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抗感染药物:轻症特发性急性胰腺炎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对于重症患者,存在胰腺坏死感染等风险时,需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通常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如肠道革兰阴性菌等,选择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等,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内镜治疗
对于由胆道结石等病因引起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治疗,以解除胆道梗阻因素,防止胰腺炎复发。例如,当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时,ERCP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引流术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更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谨慎处理。在营养支持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计算营养量,药物使用需考虑儿童的体重、年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其全身状况的影响,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