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相关因素、食管局部因素有关。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等情况下可致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患者等因基础疾病及医源性因素致免疫低下易发病,食管动力异常、黏膜屏障受损等局部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一)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
1.正常定植与机会致病: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的正常定植菌群之一,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其与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会引发疾病。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及消化道的正常菌群平衡,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侵入食管黏膜引发霉菌性食管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也是霉菌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2.其他真菌:某些罕见的真菌,如曲霉菌、毛霉菌等也可能引起霉菌性食管炎,但相对白色念珠菌来说较为少见,通常在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住院且接受过复杂医疗操作(如长期留置胃管、接受化疗等)导致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时才会感染致病。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相关因素
(一)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包括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等均受到影响,使得机体抵御真菌入侵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据相关研究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恶性肿瘤: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消耗以及接受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会严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同时放化疗还会损伤胃肠道黏膜,破坏黏膜屏障,使得真菌容易侵入食管引发炎症。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机体免疫力极低,发生霉菌性食管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3.器官移植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这会使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降低了对真菌的抵御能力,从而容易遭受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的侵袭,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二)医源性因素
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使真菌失去了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而大量繁殖。比如长期使用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进而可能侵犯食管引起炎症。
2.长期留置胃管或食管支架:长期留置胃管会破坏食管黏膜的完整性,为真菌的入侵提供途径;食管支架的放置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支架周围的生物膜容易成为真菌附着和繁殖的场所,从而增加了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三、食管局部因素
(一)食管动力异常
某些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会导致食管蠕动减慢、排空延迟,使食管内食物潴留,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容易引发霉菌性食管炎。此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损伤食管黏膜,破坏了食管的防御屏障,使得真菌更容易侵入食管黏膜引发炎症。
(二)食管黏膜屏障受损
1.化学性损伤: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使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丧失,真菌趁机侵入引发炎症。
2.物理性损伤:长期进食过烫的食物、过硬的食物等,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增加了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