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由胆囊缺血、胆汁淤积、感染等因素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血管疾病可致胆囊缺血;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造成胆汁淤积;细菌可通过血行或胆道逆行感染进入胆囊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这些因素影响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相关人群需警惕。
一、胆囊缺血因素
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可导致机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此时全身血液循环重新分布,胆囊的血液灌注会减少,进而引发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的患者,其胆囊血供不足的风险增加。
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可能使胆囊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输出量减少,会影响胆囊的血液循环,长期可导致胆囊慢性缺血,引发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年龄方面,老年人群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更易出现此类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表现上虽有一定差异,但都可能因心血管问题影响胆囊血供。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而间接增加胆囊缺血的可能性。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胆囊状况。
二、胆汁淤积因素
长期全胃肠外营养:长期接受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胆汁分泌及排泄的调节失衡,容易发生胆汁淤积。因为全胃肠外营养改变了正常的消化吸收途径,影响了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放,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淤积,为细菌滋生等创造了条件,进而可能引发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例如一些因肠道疾病长期无法经口进食而依赖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在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时,机体的代谢和耐受情况不同,儿童长期全胃肠外营养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关的胆汁代谢调节;男性和女性在营养需求和代谢方面有差异,但全胃肠外营养导致胆汁淤积的机制对两者相似。生活方式上,这类患者通常因病卧床等活动减少,也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有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病史的患者要警惕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颅脑外伤、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胆囊的运动和胆汁排泄。比如颅脑外伤患者,由于颅内病变影响了支配胆囊的神经功能,使胆囊收缩排空障碍,胆汁淤积。年龄上,儿童颅脑外伤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影响更需重视;老年人群神经系统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更易因神经系统病变引发胆汁淤积相关问题。男性和女性在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和表现上有一定不同,但都可能因神经系统紊乱导致胆囊胆汁淤积。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间接增加胆汁淤积风险。有神经系统病变病史的人群需关注胆囊情况。
三、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可通过血行感染、胆道逆行感染等途径进入胆囊引发炎症。血行感染时,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胆囊;胆道逆行感染则多因胆道梗阻等导致肠道细菌反流至胆囊。例如患者有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到胆囊。不同年龄人群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被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炎症;老年人群免疫功能衰退,也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胆囊炎症。男性和女性在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上无明显本质差异,但不同部位的感染可能有一定性别倾向。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等会增加细菌感染风险,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有感染病史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防范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