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有多种症状表现,上腹部不适包括隐痛胀痛无规律;消化不良相关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还有黑便及贫血相关表现;检查时胃镜可见胃黏膜糜烂病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能有血红蛋白等变化,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呈阳性。
一、症状表现
(一)上腹部不适
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感觉,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感受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成年患者能较明确表述疼痛的性质和部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上腹部不适可能更为常见且持续。
(二)消化不良相关表现
腹胀:患者会感觉上腹部饱胀,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腹部膨隆、频繁嗳气等。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腹胀症状可能更明显。有胃炎病史且病情反复的患者,腹胀可能是常见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患者若出现糜烂性胃炎,呕吐可能较为频繁,需注意防止脱水等情况。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由于对胃黏膜的刺激,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有胃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因胃功能改变出现恶心呕吐表现。
食欲不振:患者食欲下降,不想进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食量明显减少,儿童可能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的人群,食欲不振的情况较为常见。有慢性疾病病史,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进而导致食欲不振,同时也可能并发糜烂性胃炎,加重食欲不振的表现。
(三)其他症状
黑便:如果糜烂性胃炎导致胃黏膜出血,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后,患者可能出现黑便,大便颜色发黑、发亮,类似柏油样。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可能更容易导致贫血等严重后果。有心血管疾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出现黑便时要警惕可能与糜烂性胃炎出血以及药物影响凝血功能有关。
贫血相关表现:长期少量出血导致的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儿童患者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精神萎靡、生长迟缓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若合并糜烂性胃炎贫血,可能会加重乏力等不适症状。有营养不良病史的人群,本身就可能存在贫血倾向,合并糜烂性胃炎后会使贫血情况更易发生且加重。
二、检查相关表现
(一)胃镜检查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糜烂病灶,表现为胃黏膜上的点片状或片状的发红、糜烂,有时可见出血点。不同患者的糜烂程度可能不同,有的是散在的小糜烂灶,有的可能融合成较大的糜烂区域。在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对于有吞咽困难等病史的患者,胃镜检查前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有出血情况,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表现。老年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女性患者在孕期或生理期,血常规结果可能受到自身生理状态影响,解读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会呈阳性结果。有家族中多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病史的人群,自身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也需要关注幽门螺杆菌检测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