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去除诱因、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病情监测与复诊,一般治疗要去除诱因、调整饮食,药物用抑酸和胃黏膜保护剂,特殊人群按特点处理,治疗后要监测病情并按时复诊。
一、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若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某些止痛片)导致,应停用相关药物;若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引起,需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对于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应严格戒酒,因为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后,戒酒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刺激胃黏膜。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保持饮食的规律和均衡。比如,患者可以在病情稳定后,适量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但要避免一次进食过多。
二、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显著减少胃酸对糜烂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部位的愈合。
胃黏膜保护剂:像铝碳酸镁等,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侵袭,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例如,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酸等有害物质,保护胃黏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时,应更加谨慎用药。首先要明确病因,若因感染等因素引起,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种类和量。例如,婴幼儿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时,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调整饮食,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合适的易消化配方奶。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饮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减轻胃肠道负担。比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药物时,要考虑到这些基础疾病的用药情况。
孕妇:孕妇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首先采取非药物的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如果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以及用何种药物。
四、病情监测与复诊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腹痛、恶心、呕吐、黑便等情况是否缓解或加重。同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因为严重的急性糜烂性胃炎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有助于早期处理。
复诊:一般在经过治疗后1-2周左右进行复诊,通过胃镜等检查手段了解胃黏膜的修复情况。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通过胃镜发现胃黏膜的糜烂情况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或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其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