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母乳喂养或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环境管理(维持适宜温度湿度、营造安静柔和光线环境)、密切监测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预防感染(严格手卫生、减少探视、清洁环境消毒)。
一、营养支持
1.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其富含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免疫物质。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在生长速度、智力发育、降低感染风险等方面均优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可根据早产儿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调整,满足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例如,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有助于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力;随着泌乳进程,母乳中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也能逐步适应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能力。
2.早产儿配方奶: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不足的早产儿,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这种配方奶是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专门设计的,其营养成分更接近母乳,且经过科学调配,能够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早产儿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含量通常比足月儿配方奶高,以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其脂肪的组成也更适合早产儿的消化吸收,含有适量的中链脂肪酸等。
二、环境管理
1.温度与湿度: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应将早产儿放置在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维持在55%~65%的中性环境中。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早产儿维持正常的体温,减少能量消耗。研究显示,在中性环境温度下,早产儿的能量消耗减少,更有利于体重增长和各器官的发育。湿度保持在合适范围则可以避免早产儿皮肤过于干燥等问题。
2.光线与噪音:营造相对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对早产儿的生长也很重要。过度的噪音可能会干扰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而过强的光线可能会对早产儿的视网膜等造成不良影响。应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源,如控制探视人员的说话音量等;光线应避免直射早产儿眼部,可采用柔和的间接照明方式。
三、密切监测生长指标
1.体重监测: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重是评估其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建议每天或每隔几天测量一次体重。正常情况下,早产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周体重增长应逐渐加快。如果体重增长缓慢或出现异常波动,可能提示存在喂养不足、疾病等问题,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若发现早产儿体重增长不理想,应检查喂养是否得当,如母乳分泌量是否充足、配方奶的喂养量是否足够等。
2.身长与头围监测:身长和头围的监测也不容忽视。身长反映早产儿的线性生长情况,头围则与脑部发育密切相关。通过定期测量身长和头围,并与相应的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早产儿的整体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果身长或头围的增长偏离正常曲线较大,可能提示存在发育异常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
四、预防感染
1.接触管理: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接触早产儿时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如在接触早产儿前后要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这是因为早产儿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探视,避免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人员接触早产儿,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环境清洁: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婴儿床、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例如,可以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对婴儿床进行擦拭消毒,更换的衣物要及时清洗并在合适的环境下晾干等,以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保护早产儿免受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