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胃排空延迟等因素有关,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因自身特点也易发生该病,如婴幼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老年人食管蠕动等功能下降且常伴基础疾病,妊娠、更年期女性因激素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
1.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正常情况下,LES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影响,就容易导致反流。例如,妊娠、肥胖、腹腔积液等情况可能会使腹内压升高,进而降低LES压力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2.LES相关结构异常:食管下括约肌周围结构,如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角)等结构异常,也会影响LES的正常功能,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比如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患者,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破坏了正常的抗反流结构,易发生反流。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等方式将反流的胃内容物清除。当食管蠕动减慢或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清除作用降低,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加重。例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退,相对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食管蠕动异常,也会影响食管的清除作用。
三、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
1.黏膜屏障:食管黏膜的上皮前、上皮、上皮后屏障构成了食管黏膜的防御屏障。当这一屏障作用减弱时,如长期吸烟、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会使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能力下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降低LES压力,还能影响食管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功能;过度饮酒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削弱其防御屏障。
2.化学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如胃酸、胃蛋白酶、胆酸、胰酶等反流物,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大量胃酸反流至食管,会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导致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形成,引发反流性食管炎。例如,胃泌素瘤患者胃酸分泌异常增多,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四、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延迟会使胃内压升高,增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概率。常见于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胃轻瘫,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进而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此外,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胃排空,如钙通道阻滞剂等,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需注意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婴幼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生理性反流,但一般随生长发育可逐渐改善。而年长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食管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影响食管功能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例如,患有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的儿童,食管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易发生反流相关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退、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而且老年人可能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食管的功能,如某些降压药可能降低LES压力。
3.女性: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LES压力降低,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导致胃排空延迟,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此外,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平衡失调,也可能影响食管的功能,增加患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