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损伤是病程超6个月、由多种致病因素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乙肝病毒致儿童超90%慢性感染、丙肝病毒超70%-85%慢性化)、药物或毒物损伤(特定药物及化学毒物可致)、酒精滥用(男性更易,饮酒量等影响风险)、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肝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代谢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代谢异常相关,各年龄段可受影响),早期症状非特异,进展可现严重表现,有致病因素暴露者需定期监测。
病毒感染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不断损伤肝细胞,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逐渐发展为慢性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发展为慢性的概率约为5%-10%。
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后更容易慢性化,无论年龄大小,感染丙肝病毒后约70%-85%会发展为慢性肝损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可能会对病情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主要还是病毒本身的持续复制导致肝脏持续受损。
药物或毒物损伤相关
药物:某些抗生素(如异烟肼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抗肿瘤药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不同性别对某些药物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并无绝对的性别特异性,但在用药过程中都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有基础肝病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使用肝毒性药物时发生慢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肝脏本身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已有所下降。
毒物: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从而引发慢性肝损伤。在职业暴露人群中,如化工厂工人等,长期接触毒物的风险较高,需要做好职业防护以减少慢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
酒精滥用相关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因酒精滥用导致慢性肝损伤,因为男性一般饮酒量相对较大。而且随着饮酒年限和饮酒量的增加,慢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无论年龄大小,长期大量饮酒都会对肝脏持续造成损伤,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阶段。
自身免疫性因素相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肝损伤,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反应错误地攻击肝细胞,导致肝脏持续炎症损伤,病情可能会缓慢进展,不同年龄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都可能出现慢性肝损伤的表现,但女性发病相对更常见,且病情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免疫炎症对肝脏的损伤。
代谢异常相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多见于肥胖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但随着肥胖发生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到影响。儿童期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也可能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肝损伤,需要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和治疗慢性肝损伤。
慢性肝损伤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疼痛、腹水、肝硬化等严重表现,因此对于有上述致病因素暴露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肝损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