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食管异物,需从多方面着手。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打闹、嬉笑或说话;食物要适当加工,如儿童食物切合适大小、老年人食物避免过硬过韧,且食用易有异物食物要剔除异物;儿童要避免食用易造成异物的食物,家长关注其进食情况,老年人要定期检查口腔牙齿,家人加强照顾;保持环境整洁,正确存放可能误吞物品。
一、进食习惯方面
1.细嚼慢咽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细嚼慢咽可降低食管异物发生风险。儿童牙齿发育不完全,咀嚼功能尚不完善,更需家长督促其慢慢咀嚼食物;老年人牙齿可能有缺失或咀嚼能力下降,也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例如,儿童在进食坚果类食物时,若不细嚼慢咽,很容易整颗吞咽导致食管异物。充分咀嚼能使食物被磨碎成较小颗粒,便于顺利通过食管,减少异物卡在食管的可能性。
2.避免进食时打闹、嬉笑或说话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进食时打闹、嬉笑或说话都可能导致误吸或误吞异物。儿童活泼好动,在进食过程中容易因玩耍而分心,从而发生误吞;成人在社交场合进食时也可能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有人在吃饭时聊天,突然大笑,可能就会将口中未嚼碎的食物误咽进入食管。所以,在进食过程中应保持专注,避免不必要的活动。
二、食物处理方面
1.食物的适当加工
儿童食物:对于儿童食用的食物,应进行适当加工。如给儿童吃水果时,应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状或片状,避免儿童直接吞咽整个较大的水果块。像葡萄这类圆形小颗粒水果,儿童食用时很容易呛入气管或卡在食管,切成小瓣后可降低风险。
老年人食物:老年人的食物应避免过硬、过韧。例如,一些韧性较大的肉类,应充分炖煮至软烂,方便咀嚼和吞咽。过硬的食物在食管通过时容易刮伤食管黏膜,还可能卡在狭窄部位导致异物滞留。
2.剔除食物中的异物
在食用鱼类等易有骨刺的食物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仔细剔除骨刺。儿童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较弱,更需要家长帮助检查食物中是否有异物;成人在独自进食时也应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比如,吃鱼时若不慎咽下骨刺,可能会卡在食管,引起剧烈疼痛甚至造成食管损伤等严重后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是食管异物的高发人群,家长要格外注意。不要给3岁以下儿童食用花生、瓜子、果冻等易造成异物的食物。同时,要将小物件如硬币、小珠子等放置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防止儿童误吞。家长应时刻关注儿童的进食情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哭闹、流涎、吞咽困难等疑似食管异物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牙齿缺失或口腔功能减退,吞咽功能也可能下降。除了注意食物的处理和进食习惯外,还应定期检查口腔和牙齿状况,及时修复缺失牙齿,以改善咀嚼功能。家人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照顾,协助其选择合适的食物,并提醒老年人缓慢进食。如果老年人本身有神经系统疾病等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情况,更要加强护理,避免食管异物的发生。
四、环境与物品管理方面
1.保持环境整洁
家庭和公共场所应保持整洁,避免有小零件、小玩具等物品随意散落。儿童在玩耍时可能会将小物品放入口中,若环境中存在这些小物件,就增加了误吞的风险。所以,要定期清理环境中的小杂物,为儿童和成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和活动空间。
2.正确存放物品
对于一些可能被误吞的物品,如电池等,要放置在儿童无法接触到的封闭容器中。电池一旦被误吞,可能会在食管内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正确存放这类危险物品是预防食管异物的重要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