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病毒性肝炎,多种病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可致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肝大等表现,生化检查有胆红素、ALP、GGT、胆汁酸等异常,病原学检查可明确病毒类型,诊断需综合判断并与肝外胆管梗阻、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多种病毒均可引起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均可导致。此外,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能引发类似的胆汁淤积表现。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有关。例如,病毒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内质网等细胞器功能异常,干扰胆汁酸的摄取、结合、分泌等过程;同时,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其中,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导致胆管受损,胆汁排泄受阻。
临床表现
黄疸: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黄疸持续超过3周以上,这是淤胆型病毒性肝炎较典型的表现。
消化道症状:可能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但相对普通病毒性肝炎可能相对较轻。
肝大:多数患者有肝大的表现,肝脏质地一般较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总胆红素可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常超过50%。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ALP和GGT显著升高,常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是因为胆汁淤积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受损,酶释放增加。
胆汁酸升高: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对诊断胆汁淤积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检查:若为病毒性肝炎引起,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阳性等,以明确病毒类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患者有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生化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伴ALP和GGT升高,结合病原学检查明确病毒感染等情况可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肝外胆管梗阻: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可通过腹部超声、CT、MRCP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梗阻的部位及原因,而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一般胆管无器质性梗阻。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出现胆汁淤积的表现,但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伴有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可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饮食,保证热量供应。
药物治疗: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泄;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为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类型可考虑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时,由于其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胆红素等指标变化,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应,且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时,要注意黄疸对胎儿的影响,需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同时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患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时,易出现并发症,如肝性脑病等,要加强病情观察,注意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