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以便秘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等,临床表现因人群不同有差异,诊断依据罗马Ⅳ标准且需与肠道器质性疾病鉴别。
一、发病机制方面
1.肠道动力异常
在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中,肠道动力往往存在异常。例如,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常见现象。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结肠有规律地推进内容物,而IBS-C患者结肠的慢波活动异常,导致结肠蠕动减缓,使得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便秘。这种肠道动力的改变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存在,一般年龄较大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肠道动力方面的问题,但并非绝对,年轻人群也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出现肠道动力异常相关的便秘表现。
2.内脏感觉异常
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降低,对结肠内的正常扩张刺激感觉过于敏感,但同时又存在排便感觉的异常。比如,当结肠内有一定量粪便时,IBS-C患者可能并没有产生正常强度的便意,导致不能及时排便,进而加重便秘。这种内脏感觉异常在不同性别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因为神经系统发育或退变等因素,在内脏感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3.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发生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有关。例如,肠道中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在肠道的蠕动、感觉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当5-羟色胺功能异常时,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和感觉,导致便秘。这种网络失调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诱因,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的相关网络,从而增加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特点
1.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有时可能伴有腹痛,腹痛部位不固定,可能在脐周等部位。儿童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但如果有不良的排便习惯,比如长期憋便等,容易诱发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而且儿童对自身症状的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排便情况、腹部不适等表现。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影响肠道功能,从而影响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的发生和症状表现。例如,在月经前期,部分女性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的症状可能会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本身逐渐减退,更容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便秘,而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又可能与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比如老年人常服用的降压药等,可能会引起肠道蠕动减慢,加重便秘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诊断主要依据罗马Ⅳ标准,即近3个月内至少12周(可以是非连续的)出现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要全面了解相关信息,以准确判断是否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诊断。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肠道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结肠癌、肠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例如,结肠癌患者除了便秘外,还可能有便血、消瘦等表现,通过结肠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除了便秘外,还会有畏寒、乏力、心率减慢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