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由念珠菌属真菌感染食管黏膜引起的炎症,病因包括易感人群因素和直接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诊断靠内镜检查和真菌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抗真菌及治疗基础疾病,可通过合理用药、增强免疫、维护口腔卫生来预防。
一、病因
1.易感人群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容易遭受念珠菌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机体对念珠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患霉菌性食管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殖并侵入食管。比如,一些患者因治疗其他细菌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能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受抑且常伴有黏膜损伤,也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2.直接感染因素:念珠菌可通过口腔直接蔓延至食管,当口腔内存在念珠菌定植时,在上述易感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念珠菌可沿食管黏膜下行引发炎症。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是较为突出的症状,患者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均可能感到吞咽不畅,严重时甚至难以咽下口水。这是因为食管黏膜受炎症刺激出现水肿、狭窄等改变,影响食物通过。
胸骨后疼痛:疼痛可呈烧灼样或隐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进食时可能因食物刺激炎症部位而使疼痛加重。
反酸、烧心: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受影响,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反酸、烧心感。
2.特殊人群表现
儿童患者:儿童霉菌性食管炎相对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中也可发生,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还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因为疾病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取。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霉菌性食管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吞咽困难等症状可能被其他基础疾病的表现所掩盖,容易延误诊断。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的白色斑块状伪膜,伪膜易剥离,剥离后可见糜烂或溃疡面。通过内镜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
2.真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取食管分泌物或冲洗液涂片,经革兰染色或过碘酸雪夫染色等,镜下查找念珠菌菌丝或孢子。但涂片检查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真菌培养:将食管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念珠菌可确诊,同时还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四、治疗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免疫抑制剂使用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五、预防
1.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真菌感染。
2.增强免疫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度运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免疫状态。例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可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尽量维持免疫功能。
3.口腔卫生维护:保持口腔清洁,对于有口腔念珠菌定植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减少念珠菌向食管蔓延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