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包括细胞水肿(最常见,由钠-钾泵功能障碍致钠水潴留,分胞质疏松、气球样变等)和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出现脂肪滴,由代谢障碍所致);坏死有嗜酸性坏死(单个肝细胞凋亡形成嗜酸性小体)和溶解性坏死(分点状、碎片状、桥接、大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在肝小叶及汇管区有淋巴细胞等,不同类型肝炎浸润有差异;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包括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慢性可致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异常再生可致不典型增生结节),不同人群患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总体相似但病情等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观察处理。
细胞水肿:是最常见的变性改变,由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引起。光镜下见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常见于乙型肝炎。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囊泡变、核蛋白体脱失,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等。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受损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水潴留。
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出现脂肪滴称为脂肪变性。在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脂肪变性多由于肝细胞对脂肪的代谢障碍所致,常表现为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严重时可融合成大的脂滴,将细胞核挤向一侧,酷似脂肪细胞。
坏死
嗜酸性坏死:由单个肝细胞的凋亡引起,表现为肝细胞胞质浓缩、核消失,最终形成嗜酸性小体,常见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
溶解性坏死: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根据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为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桥接坏死(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或两个汇管区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和大片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炎症细胞浸润
在肝炎时,肝小叶内及汇管区会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这些炎症细胞的浸润是机体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和分布有所不同。例如,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主要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而在慢性肝炎时,除了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外,还可有浆细胞等浸润。
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Kupffer细胞是肝内的巨噬细胞,在肝炎时,Kupffer细胞可增生肥大,并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坏死的细胞碎片等。
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间叶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刺激下可增生,参与修复反应;成纤维细胞增生可产生胶原纤维,在慢性肝炎时,若纤维组织增生过度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肝细胞再生:坏死的肝细胞可通过再生来修复。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时,肝细胞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再生,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且深染,有时可见双核肝细胞。但如果肝细胞再生紊乱,可形成不典型增生的肝细胞结节,这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病毒性肝炎时,基本病理变化特点总体是相似的,但在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方面可能会有差异。例如,儿童患病毒性肝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炎症反应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其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弱,病理变化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特点。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病毒性肝炎,其病理变化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观察和处理,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和免疫状态等,进而影响肝炎的病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