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突出表现,腹水少无症状或轻微腹胀,多则腹部膨隆伴相关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等诊断,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利尿、提高胶体渗透压、穿刺放腹水及治原发病,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导致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超过正常量。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使得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使液体漏入腹腔;另外,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进一步参与腹水的形成。
二、临床表现
1.腹水较少时: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腹胀,容易被忽视。
2.腹水较多时:患者会出现腹部膨隆,状如蛙腹,行走困难,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等,这是由于大量腹水压迫胸腔脏器所致。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病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有较多腹水(一般腹水超过1000ml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水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腹水的量,还能同时观察肝脏、门静脉等情况,了解肝硬化的程度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如门静脉血栓等。超声下可发现腹腔内游离无回声区,根据液性暗区的深度等可初步判断腹水的多少。
CT检查:对于一些超声难以清晰判断的情况,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腹水情况,还可同时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等,有助于明确肝硬化的病因等。
四、治疗原则
1.基础治疗
饮食调整:限制钠盐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小于2g,同时适当限制水的摄入,对于稀释性低钠血症(血钠<120mmol/L)的患者,每日水摄入量应限制在1000ml左右。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减轻肝脏负担。
2.利尿治疗:常用利尿剂有螺内酯和呋塞米等。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使用可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通过利尿作用促进腹水排出,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可定期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回吸收。
4.腹腔穿刺放腹水: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症状,如呼吸困难、腹胀难忍等情况,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但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防止诱发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5.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肝硬化的原发病,如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若病毒复制活跃,可根据情况给予抗病毒治疗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硬化腹水较为少见,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利尿剂的使用需谨慎,因为儿童对利尿剂的反应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及患儿的一般情况,如体重、精神状态等,且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一般状况,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因。
2.老年人:老年人肝硬化腹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更加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更频繁地监测电解质,因为老年人电解质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同时,放腹水时要更加谨慎,防止因大量腹水快速放出导致血压骤降等情况。
3.孕妇:孕妇合并肝硬化腹水较为罕见,治疗时需权衡胎儿和母亲的情况。饮食调整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利尿剂的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一些利尿剂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腹腔穿刺放腹水等操作也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进行,要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