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传染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和黏膜)、母婴传播(乙肝和丙肝)、性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医源性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了解传染途径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一、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筛查不严格,输入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例如,在乙肝病毒流行的地区,通过输血感染乙肝曾较为常见。目前随着血制品筛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或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对于患有基础性血液疾病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如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要格外注意血制品的安全筛查。
2.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如果消毒不彻底,再次使用时可传播病毒。在一些非法行医场所,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穿耳等操作,也可能因皮肤黏膜破损而感染肝炎病毒。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如果被病毒污染,也有传播风险。对于有纹身、穿耳等行为的人群,要选择正规、消毒严格的机构;有共用个人卫生用品习惯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共用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
(二)母婴传播
1.乙肝和丙肝: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是在妊娠晚期,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其发生率约为5%-10%。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接触母亲的唾液、乳汁等也可能导致感染。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母婴传播,虽然其母婴传播的发生率相对乙肝较低,但同样需要重视。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需要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对于丙肝感染的孕妇,也需要评估母婴传播的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性传播
乙肝、丙肝等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防护的性接触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人体而导致感染。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较高。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应避免无防护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传播的风险。同时,定期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其他传播途径
1.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家庭中密切接触的成员,如果一方患有病毒性肝炎,且有皮肤黏膜破损等情况,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乙肝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一起吃饭时,如果一方口腔有破损,另一方的唾液中的病毒可能会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但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生活、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通常不会传播病毒性肝炎。不过,对于家庭成员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情况,还是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
2.医源性传播:除了前面提到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外,一些医疗机构的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导致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例如,胃镜、肠镜等内镜在检查不同患者后,如果消毒不彻底,再次使用时可能将病毒从一个患者传播到另一个患者。因此,医疗机构需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染特点略有差异,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经口摄入而感染;戊肝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水源是戊肝暴发流行的重要传播途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从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