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做病理的目的包括鉴别疾病性质(区分糜烂类型、排除癌变可能)和指导治疗方案制定(针对病因治疗、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其操作过程有内镜下取材、病理制片与镜检,检查前要空腹、检查后要注意饮食等,病理检查对糜烂性胃炎精准诊疗至关重要。
一、明确糜烂性胃炎做病理的目的
(一)鉴别疾病性质
1.区分糜烂类型
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等。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是哪种类型的糜烂。例如,急性糜烂性胃炎在病理下可能可见胃黏膜表面有广泛的糜烂、出血,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慢性糜烂性胃炎可能有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病理能精准区分不同类型,这对于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很关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糜烂性胃炎的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的病理改变可能更倾向于与感染等因素相关,而成年患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关系更密切。
2.排除癌变可能
虽然糜烂性胃炎本身癌变几率相对较低,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排查是否有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在病理镜下观察胃黏膜细胞的形态、结构等,若发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相关表现,能早期干预。对于有长期糜烂性胃炎病史、年龄在40岁以上、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有胃癌家族史等人群,病理检查排查癌变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癌变的风险不同,年龄较大者相对风险更高,通过病理及时发现癌变迹象可争取更好的治疗时机。
(二)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病理检查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病理改变,如看到幽门螺杆菌,那么治疗上就需要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不同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一般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及治疗方式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进行相应处理。如果病理显示有其他特殊的致病因素相关改变,也能据此调整治疗策略,比如发现有药物等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损伤相关病理表现,就需要调整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使用。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病理检查可以反映胃黏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如炎症的轻重程度、有无腺体萎缩等情况。根据病理结果判断病情是处于较轻阶段还是较严重阶段,从而决定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积极治疗措施。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积极的干预,而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其病理表现可能提示病情相对更易反复,在治疗后需要更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配合治疗。
二、病理检查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过程
1.内镜下取材
医生会通过胃镜进入胃内,在糜烂病灶处取小块组织。一般会选取几个不同部位的组织,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内镜操作需要更加轻柔、熟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度和身体耐受性,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不适。
2.病理制片与镜检
取下的组织会经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一系列病理制片过程,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病理医生会仔细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
(二)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一般要求禁食6-8小时,以保证胃镜检查时视野清晰,也有利于病理取材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提前安抚好儿童情绪,使其配合检查,同时要确保儿童在检查前的空腹状态符合要求,但也要注意避免儿童因过度饥饿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2.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后患者可能会有咽部不适等情况,一般短时间内会缓解。要注意饮食,先从温凉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儿童患者,检查后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有无腹痛等情况,饮食上要更加注意温和、易消化,避免刺激胃黏膜。
总之,糜烂性胃炎做病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疾病性质、指导治疗方案制定等,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中都有着关键意义,能为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