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由真菌侵犯食管黏膜引起,常见白色念珠菌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患艾滋病、恶性肿瘤者)和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者易发病,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表现,可通过内镜、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真菌为主,需预防,包括增强免疫力、合理用药。
一、定义
真菌性食管炎是由真菌侵犯食管黏膜所引起的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有白色念珠菌等,属于机会性感染,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情况时易发病。
二、病因
1.免疫力低下人群
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衰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真菌性食管炎。例如,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未成熟,若存在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感染真菌的风险增加;老年患者若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自身抵抗力下降,易受真菌侵袭。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大幅降低,容易引发真菌性食管炎。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就容易侵犯食管黏膜。
2.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使真菌过度生长繁殖,进而可能侵袭食管引发炎症。例如长期使用头孢类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能移位至食管导致感染。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真菌的防御能力。像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类人群发生真菌性食管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时会感到吞咽不畅,严重时可能难以咽下固体食物,这是因为真菌侵犯食管黏膜后,食管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食管狭窄,影响食物通过。
胸骨后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灼痛等,疼痛可在进食时加重,这是由于食管黏膜受炎症刺激引起。
反酸、烧心:类似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是因为食管黏膜受损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不适。
2.特殊人群表现
儿童患者:可能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会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往往通过异常的进食行为来体现身体的不适。
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除了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还可能伴有体重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加上真菌性食管炎影响进食,进一步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体重下降。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有充血、水肿、溃疡等表现,还可观察到白色膜状物附着,通过内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例如,在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食管炎中,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上有典型的白色伪膜,病理检查可找到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2.真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取食管分泌物或冲洗液进行涂片,经特殊染色后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辅助诊断。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根据培养出的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指导治疗。
五、治疗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种类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免疫功能,停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合理的喂养,提供多样化的食物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也应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儿童可通过玩耍、户外活动等方式锻炼身体,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充足睡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老年人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真菌感染的风险;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免疫功能,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免疫力。
2.合理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使用,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用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