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动。病因有感染性(颅内、全身感染)和非感染性(颅内病变、代谢紊乱、药物及中毒)。临床表现有轻微型等多种发作形式及伴随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控制惊厥。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孕期保健、避免分娩异常及新生儿出生后加强护理。
一、定义
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可涉及局部或全身,是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至颅内,例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引发颅内感染导致惊厥。
全身感染:严重的败血症、肺炎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及炎症介质等可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诱发惊厥。
2.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病变:
缺氧缺血性脑病:多发生在窒息的新生儿,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引起脑组织水肿、出血等,进而引发惊厥。
颅内出血:产伤等原因可导致颅内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血液刺激脑组织引起惊厥。
先天脑发育异常:如脑穿通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脑部结构异常,出生后容易出现惊厥。
代谢紊乱:
低血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糖储备不足,若出生后喂养不及时等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低于2.2mmol/L时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惊厥。
低血钙:多见于早产儿、母亲有糖尿病的新生儿等,血钙低于1.75mmol/L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惊厥。
低血镁:血镁低于0.58mmol/L时也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
氨基酸代谢异常:某些遗传性代谢病可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如枫糖尿病等,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引发惊厥。
药物及中毒:母亲在孕期或分娩过程中使用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等,新生儿出生后药物排出缓慢可引起惊厥;此外,新生儿接触农药、有毒植物等也可能导致中毒性惊厥。
三、临床表现
1.发作形式
轻微型:是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眼偏差、眨眼、吸吮、咀嚼、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面部局部抽搐等,幅度较小,不易被察觉。
多灶性阵挛型:抽搐部位不固定,可从一个肢体转移到另一个肢体,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
局灶性阵挛型:抽搐局限于一侧肢体或面部,可持续数分钟。
强直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多为伸肌收缩,如角弓反张等。
2.伴随表现:可伴有呼吸暂停、发绀、面色苍白或潮红等呼吸及循环方面的改变,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分娩过程、新生儿出生后的喂养及健康状况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惊厥的高危因素。
2.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原始反射等,同时检查有无感染灶、皮肤有无损伤等全身情况。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钙、血镁、肝肾功能等)、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血气分析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代谢紊乱等情况。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有助于明确惊厥的类型及脑功能状态,但需注意新生儿脑电图的特点与足月儿有所不同。
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头颅CT或MRI等,可帮助发现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惊厥需积极抗感染治疗;代谢紊乱导致的惊厥则需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异常。
2.控制惊厥:根据惊厥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新生儿惊厥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部分新生儿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复杂、病情严重,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等。
2.预防
孕期要加强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的异常情况,如妊娠高血压、感染等。
分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如正确处理难产等。
新生儿出生后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的感染、代谢紊乱等问题,降低新生儿惊厥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