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型食管炎由霉菌感染引起,发病与机体免疫低下、药物使用相关,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表现,可通过胃镜、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需停用诱因药物、抗真菌治疗,可通过合理用药、增强免疫力、注意口腔卫生预防。
一、霉菌型食管炎的定义
霉菌型食管炎是由霉菌感染所引起的食管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等。食管黏膜在霉菌的侵袭下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发病原因
(一)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遭受霉菌感染引发食管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更易发生霉菌型食管炎。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因免疫功能下降导致霉菌感染引发食管炎症的概率高于中青年人群。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严重破坏,对霉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了霉菌型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二)药物使用相关因素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会破坏口腔及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霉菌失去了正常菌群的抑制作用而大量繁殖,进而可能侵袭食管引发炎症。比如,某些患者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肺炎等疾病后,出现了霉菌型食管炎的症状。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为霉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霉菌型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时会感觉食物通过食管不顺畅,有梗阻感,尤其是吞咽固体食物时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霉菌感染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溃疡,食管管腔变窄,影响食物的通过。
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灼痛等,在吞咽时疼痛可能会加重。疼痛的产生与食管黏膜受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胸骨后出现疼痛不适。
反酸、烧心: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感,即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灼热感。这是由于食管炎症影响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胃酸反流。
(二)特殊人群表现
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因为吞咽疼痛会使婴幼儿在进食时感到不适而拒绝进食,同时可能伴有流涎等症状。这是因为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主要通过拒食、哭闹等方式来体现。
老年人: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体重减轻等情况。由于老年人机体代谢相对缓慢,炎症导致的进食减少等因素更容易引起体重下降。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有白色斑块状或膜状的伪膜形成等典型表现。胃镜下还可以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霉菌型食管炎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霉菌菌丝等病原体。
(二)真菌学检查
可以取食管分泌物进行真菌涂片检查,若发现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霉菌型食管炎。
真菌培养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霉菌种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五、治疗原则
(一)停用相关诱发药物
如果患者的霉菌型食管炎是由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引起的,应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停用或调整相关药物的使用,以去除霉菌滋生的诱因。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
根据霉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规范的疗程,以确保彻底杀灭霉菌,防止病情复发。
六、预防措施
(一)合理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一旦出现霉菌感染相关迹象,及时采取措施。
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期间,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霉菌感染的风险。
(二)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例如,老年人可以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蛋类,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儿童应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儿童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等,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注意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勤刷牙、漱口,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后,更要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口腔内霉菌滋生的机会,从而降低霉菌侵袭食管引发食管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