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需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以制定治疗方案,病史采集了解可能病因,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及泌尿系统相关情况,实验室检查通过尿液、血液检查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观察肾脏等情况,必要时考虑肾穿刺活检明确病变类型,检查需考虑新生儿特殊生理特点保证安全准确。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时Apgar评分等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围生期缺氧、窒息等情况;询问母亲孕期情况,有无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还需询问新生儿出生后的喂养情况、有无感染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的病因,因为围生期缺氧、母亲孕期糖尿病等都可能与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相关。
二、体格检查
(一)一般状况
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体温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新生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灰、低体温等表现,因为肾功能衰竭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稳定,从而导致全身状况的改变。
(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
检查肾脏的大小、质地等,通过触诊了解肾脏是否有异常增大或质地改变等情况,但新生儿肾脏触诊可能不太容易准确判断,不过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检查外阴部有无畸形等情况,因为泌尿系统畸形也可能是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之一。
三、实验室检查
(一)尿液检查
1.尿量:记录新生儿的尿量,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量会明显减少,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尿量约10-30ml,第2天30-60ml,第3天以后可达每日100-300ml,若尿量显著低于此范围,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问题。
2.尿常规:查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常规可能会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尿中出现红细胞可能是因为肾脏受损导致滤过屏障破坏等;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但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是肾功能衰竭的诱因或并发症。
3.尿比重:新生儿正常尿比重在1.002-1.008之间,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因为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受损。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cr):新生儿血清肌酐正常参考值因日龄而异,一般出生后1周内Scr多在27-62μmol/L,1周后逐渐接近儿童水平。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肌酐会进行性升高,因为肾脏排泄肌酐的功能下降。
血尿素氮(BUN):新生儿血尿素氮正常参考值为1.8-6.5mmol/L,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尿素氮也会升高,不过血尿素氮受蛋白质摄入、分解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升高的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
电解质:查看血钾、血钠、血钙、血磷等电解质水平,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高钾血症,因为肾脏排钾减少,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出现低钠血症,与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功能障碍等有关;还可能出现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因为磷的排泄减少以及钙磷代谢紊乱等。
2.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情况,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新生儿可能存在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能与红细胞生成抑制等因素有关;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或降低,升高提示可能合并感染,降低可能与骨髓抑制等有关。
四、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新生儿泌尿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有无肾盂积水、肾实质病变等情况。例如,若发现肾盂扩张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梗阻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还可以观察膀胱的情况,了解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问题。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对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以观察肾脏的位置、大小等,有时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等情况,但对于新生儿来说,X线检查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有泌尿系统结石等时可能会采用。静脉肾盂造影等X线相关检查在新生儿中应用较少,因为新生儿肾功能相对不完善,造影剂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负担,且操作相对复杂。
五、肾穿刺活检
对于某些病因不明确、病情较为复杂的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在充分评估风险后可能会考虑肾穿刺活检。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如是否为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等,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但肾穿刺活检对于新生儿来说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谨慎操作。
总之,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检查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特点,如肾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等,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并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