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肝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有相应临床诊断标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对肝衰竭诊断及病情评估产生影响,如儿童和老年肝衰竭有不同生理特点需考虑,性别影响病因倾向,饮酒、药物毒物接触史影响酒精性等肝衰竭诊断,慢性肝病及既往肝衰竭病史影响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等的诊断与病情判断。
一、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
(一)急性肝衰竭(ALF)
1.病史与起病:通常有明确的诱因,起病急骤,患者在基础肝组织正常的情况下,短期内(一般≤2周)出现肝功能迅速恶化。
2.临床表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可出现肝性脑病,根据肝性脑病分期标准进行评估;有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3.实验室检查:除上述胆红素、凝血功能异常外,可能有血清转氨酶变化,早期可升高,随后迅速下降(酶-胆分离现象)等。
(二)亚急性肝衰竭(SALF)
1.病史与起病:起病较急性肝衰竭缓慢,一般在2周-6个月内发病。
2.临床表现:黄疸明显,TBil>正常值上限10倍;有肝性脑病倾向或出现腹水等表现;有出血倾向,INR≥1.5或PTA≤40%。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凝血功能进行性恶化等。
(三)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
1.基础肝病背景:患者多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病史。
2.急性加重过程: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肝功能的急性失代偿,一般在数周-6个月内。
3.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黄疸迅速上升,TBil>正常值上限10倍;出现肝性脑病或腹水等表现;凝血功能严重异常,INR≥1.5或PTA≤40%,同时结合慢性肝病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如乙肝患者可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相关指标等。
(四)慢性肝衰竭(CLF)
1.慢性肝病基础:有长期慢性肝病病史,如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阶段等。
2.肝功能减退表现:患者有慢性肝病导致的一系列表现,如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比值倒置等;黄疸持续存在,TBil>正常值上限5倍;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INR≥1.5或PTA≤40%。
二、各型肝衰竭的衍生需求解释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影响
1.儿童肝衰竭:儿童肝衰竭在诊断标准应用上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起病可能更为隐匿或进展更快。例如在胆红素升高方面,儿童正常胆红素水平与成人不同,诊断时需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儿童肝性脑病的表现也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需更细致观察神经系统症状等。
2.老年肝衰竭: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生理性减退,在诊断肝衰竭时,其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受老年人本身凝血因子合成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判断PTA等指标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因素导致的基础值变化。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肝衰竭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并存疾病对肝功能及全身状况的影响。
(二)性别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肝衰竭的诊断标准无直接影响,但在病因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某些病因导致的肝衰竭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不同,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衰竭在女性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诊断时需结合性别相关的病因倾向来综合判断。
(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1.饮酒相关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是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在诊断酒精性肝衰竭时,需明确患者的饮酒量、饮酒年限等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在判断肝衰竭的程度时,要考虑饮酒史对肝脏损害的累积效应。
2.药物或毒物接触史:长期或大量使用肝毒性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如某些工业毒物、蘑菇中毒等,在诊断肝衰竭时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史和毒物接触史。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引发肝衰竭,在依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时,要将这些生活方式相关的接触史纳入评估范围,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四)病史因素影响
1.慢性肝病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在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衰竭时,慢性肝病病史是重要的背景信息。慢性肝病病史会影响肝脏的基础状态,在评估本次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参考既往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治疗情况等病史资料。例如,既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复制活跃且未规范治疗,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风险更高,在诊断时要结合这些病史来判断病情的复杂性。
2.既往肝衰竭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肝衰竭病史,再次发生肝衰竭时,病情可能更为凶险,在诊断时需考虑既往肝衰竭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此次肝衰竭与既往的关联,从而更准确地依据诊断标准进行分期和评估预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