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溶血,有轻重之分,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贫血等;发生机制与母婴血型不合类型及胎儿自身因素有关;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及监测胆红素等,治疗有光照、药物、换血等;护理需注意皮肤、眼部、喂养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性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溶血。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轻度的新生儿溶血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黄疸,通过及时治疗可较好恢复;而重度的新生儿溶血病则较为严重,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一)胆红素脑病风险
重度新生儿溶血病时,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过多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影响患儿的智力、运动等功能,如可出现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例如,有研究显示,未及时干预的重度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概率较高,且一旦发生,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贫血相关影响
溶血会导致新生儿贫血,严重贫血时可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力衰竭。胎儿在宫内时,严重贫血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出生后贫血严重会导致患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若不及时纠正贫血,可危及生命。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
(一)母婴血型不合类型
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较常见,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Rh血型不合中,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第一次妊娠一般影响较小,但再次妊娠时,母亲体内已有的抗体可快速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且病情往往较ABO血型不合更为严重。
(二)胎儿自身因素
胎儿的血型基因来自父母双方,若从父亲遗传的血型抗原恰好是母亲所缺乏的,就容易引发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溶血。胎儿的红细胞膜的稳定性、自身的抗氧化等功能也可能影响溶血的严重程度,若胎儿自身抗氧化等能力较弱,红细胞更容易被破坏。
三、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监测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型检查:检测母婴的血型,明确是否存在血型不合情况。如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B型或AB型血时,需进一步检查胎儿血型相关指标。
2.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判断溶血的严重程度。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变化可反映胆红素的产生、代谢等情况。一般来说,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越明显,提示溶血越严重,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越高。
3.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了解贫血的程度。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存在贫血,且贫血程度可反映溶血的严重程度。
(二)监测要点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因为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要监测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及时发现是否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四、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
(一)光照治疗
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对于胆红素水平升高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应根据其日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光照治疗的方式和强度。例如,足月儿胆红素水平在一定范围时可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早产儿则需更加谨慎选择光照方案,以避免光照对患儿皮肤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丙种球蛋白能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但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三)换血治疗
当患儿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总胆红素达到换血指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纠正贫血,但换血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
五、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一)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由于光照治疗时患儿皮肤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皮疹等情况,及时更换柔软的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摩擦。
(二)眼部护理
光照治疗时,要保护患儿的眼部,可使用眼罩遮盖双眼,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
(三)喂养护理
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出现贫血的患儿,要根据其情况合理喂养,早产儿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结合早产儿配方奶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喂养时的姿势,避免患儿呛奶。
总之,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