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消化酶被激活致自身消化的炎症性疾病,分轻症和重症。病因有胆道疾病、酒精、胰管阻塞、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感染、药物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等,体征因轻重而异;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轻症需一般及药物治疗,重症需监护、液体复苏等;轻症多预后好,重症病死率高且可留后遗症,需重视以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一、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因胰腺消化酶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类型。
二、病因
1.胆道疾病: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胆道疾病相关的急性胰腺炎,随着年龄增长,胆道系统出现结石、炎症等病变的几率增加。例如,老年患者胆道结石的发生率较高,结石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腺,激活胰酶引发炎症。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某些胆道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不过这并非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性别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人群,胆道结石形成风险增加,进而增加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长期酗酒者也易因胆道括约肌痉挛等原因引发急性胰腺炎。
病史因素:有胆道结石病史、胆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2.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而发病。年轻人中因长期大量酗酒引发急性胰腺炎的情况较为常见,若青少年时期有长期酗酒行为,会对胰腺造成严重损害,增加患病风险。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过高,使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到胰腺间质引发急性胰腺炎。不同年龄段人群胰管阻塞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胰管阻塞多由蛔虫等原因引起,而中老年可能更多与胰管结石、肿瘤等有关。
4.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较高,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妊娠中期妇女也可能出现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等情况。
生活方式:肥胖人群患高脂血症的几率增加,进而易引发急性胰腺炎;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血糖控制,也容易出现胰腺相关的代谢紊乱,诱发急性胰腺炎。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升高,需要密切关注血糖、血脂水平并进行合理管理。
5.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等感染后可能并发急性胰腺炎。儿童时期感染相关病毒或细菌时,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增加日后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6.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等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用药时需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权衡利弊。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在饮酒或饱餐后出现,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稍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仔细观察。
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甚至血性物。
发热:轻症患者可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重症患者发热较高,且持续不退,提示有胰腺坏死或继发感染等情况。
低血压或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休克表现,尤其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体征:
轻症急性胰腺炎:腹部体征较轻,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在胁腹部位出现蓝-棕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蓝色改变(Cullen征),还可能伴有腹水征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例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化检查: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血钙降低程度与预后相关,当血钙低于1.5mmol/L时,提示预后不良。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但受肠气干扰较大。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可明确胰腺有无坏死及坏死范围等,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
五、治疗原则
1.轻症急性胰腺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
药物治疗:可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奥曲肽等,腹痛剧烈者可使用止痛药,但要避免使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2.重症急性胰腺炎: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等,进行重症监护。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抑制胰液分泌: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内镜治疗:对于胆道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在适当时机可采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后
1.轻症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积极治疗后可在1-2周内康复。
2.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约15%-30%,且可遗留胰腺功能不全等后遗症,如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导致消化不良、内分泌功能不全可引起糖尿病等。儿童和老年患者预后相对更差,需要加强病情监测和综合治疗。
总之,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