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情况下经规范治疗可控制,但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病变,需结合病因、糜烂范围及是否有并发症判断。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的炎症性疾病,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摄入或应激因素引发。轻度糜烂仅累及黏膜表层,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轻微上腹痛、腹胀,此时及时去除诱因并进行抑酸、保护黏膜治疗,通常1-2周即可恢复,不算严重。但如果糜烂范围广、深度深,累及黏膜下层,可能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严重时可导致贫血甚至休克,属于急症范畴。如果长期反复糜烂且未规范治疗,胃黏膜持续受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增加胃癌前病变风险。
此外,由严重疾病如重症感染、创伤引发的应激性糜烂性胃炎,常伴随基础疾病的高风险,治疗难度更大。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时明确病因,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胃镜,避免病情迁延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