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由心脏原因致意识突然丧失的自然死亡,表现包括前驱症状(数天至数月可现非特异性症状,非所有患者有)、终末事件期(发作时现严重呼吸困难等,持续短,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现)、心脏骤停期(心脏无效收缩、意识全失等,不同人群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基础心血管病史者风险相对更高)。
前驱症状
部分患者在心脏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些前驱症状并非特异性,很多其他心脏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且并非所有心脏猝死患者都会出现前驱症状。例如,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心肌梗死前可能会有胸痛等前驱表现,但也有患者可能突然发生心脏猝死而无前驱症状。
终末事件期
心脏猝死发生前的瞬间或在发作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眩晕、意识丧失等。此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心跳骤停相关表现,如大动脉搏动消失(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呼吸断续或停止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等,更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心脏猝死相关表现。例如,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是心脏猝死的关键环节。此时心脏处于无效的收缩状态,不能有效泵血。患者意识完全丧失,跌倒在地,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心脏骤停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如果发生心脏猝死,往往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其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关联但也有自身特点,比如儿童可能在玩耍过程中突然出现上述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脏结构改变的患者,心脏骤停的风险相对更高,更容易出现心脏猝死的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