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常引发多种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因神经递质平衡打破及不同年龄段影响各异)、睡眠浅易惊醒(与大脑敏感性增加及女性特殊情况有关)、早醒(与生物钟紊乱及不同患者伴随影响不同)、睡眠时长异常(分过长过短及对不同人群的不利影响)。
睡眠浅易惊醒
抑郁症患者睡眠较浅,容易被轻微的声响等外界刺激惊醒。这与患者大脑对睡眠环境的敏感性增加有关。在睡眠过程中,患者的大脑处于相对警觉状态,即使是正常睡眠周期中的浅睡眠阶段,也容易从睡眠中醒来。女性抑郁症患者在这方面可能更为明显,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对情绪和睡眠的相互影响有关。例如,女性在月经前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本身情绪波动较大,若同时患有抑郁症,睡眠浅易惊醒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早醒
早醒是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往往比正常起床时间提前数小时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生物钟紊乱有关。抑郁症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进而干扰正常的生物钟节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如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早醒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因为夜间过早醒来后,身体处于相对应激状态,心率、血压等可能会出现波动。老年抑郁症患者早醒可能导致其白天过度困倦,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睡眠时长异常
部分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睡眠时间过长的情况,而另一部分则表现为睡眠时间过短。睡眠时间过长可能是患者为了逃避现实压力等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应对方式,但实际上这种异常的睡眠时长并不能真正缓解抑郁情绪。睡眠时间过短则会进一步加重身体和精神的疲劳,影响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正常功能运转。在儿童抑郁症患者中,睡眠时长异常可能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睡眠时长明显偏离正常范围,这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成年女性抑郁症患者睡眠时长异常可能与女性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