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发,主要病理基础是斑块破裂、糜烂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冠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心肌供血锐减,其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随年龄增长血管退行性变、内皮受损,老年人斑块易破裂)、性别(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男性)、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易促发)、基础病史(高血压易损伤内皮促斑块形成,糖尿病致糖代谢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易形成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了解病因有助于预防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壁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斑块更易出现破裂等不稳定情况。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younger人群。
性别因素: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等作用,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斑块不稳定的概率增加。
血栓形成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加速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和血栓形成;缺乏运动的人群,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质更容易在体内堆积,也会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基础病史: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长期承受较高压力,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且血压波动时更易导致斑块破裂;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使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阻塞的风险,进而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例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总之,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发病原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