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钻孔引流术(创伤小、成功率高,身体状况能耐受者可考虑,伴严重基础疾病者风险高需评估)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量大等情况、创伤大);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随访(血肿小、无症状等可采用,不同年龄等观察频率不同,有特殊病史者需谨慎)和药物辅助治疗(无特效溶血肿药,据伴随症状给对症药,用要考虑对整体及基础疾病影响)
一、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方法。通过颅骨钻孔,放置引流管,将血肿引流出来。该手术创伤较小,对于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效。研究表明,钻孔引流术的成功率较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只要患者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一般都可考虑该手术方式。但对于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行钻孔引流术。
2.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量较大、包膜较厚或复发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该手术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但创伤相对较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较大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注意术后的护理和康复等。对于年轻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病情选择该手术方式,但要权衡手术的利弊。
二、非手术治疗
1.观察随访:对于一些血肿量较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随访的方法。定期进行头颅CT等检查,监测血肿的变化情况。但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时,需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观察随访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因为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观察随访时需格外谨慎,因为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情况。
2.药物辅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能直接溶解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可根据患者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如患者伴有头痛,可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止痛药物时需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