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突然狂躁常见于病情波动致神经递质失衡、部分抗抑郁药诱发转躁及躯体疾病影响神经内分泌,应对时需紧急将患者转移至安全空间保安全、即刻联系精神科医生由其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排查近期生活事件等诱因,儿童用药遵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医疗干预要评估药物副作用并注重人文关怀。
一、抑郁症患者突然狂躁的常见原因
1.病情波动:抑郁症本身存在病情转相风险,患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失衡机制可能导致情绪状态急转,从抑郁状态突然转为躁狂状态,这与患者个体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关,如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打破原有平衡。
2.药物因素:部分抗抑郁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诱发转躁,某些传统抗抑郁药因作用机制影响,可能促使患者从抑郁向躁狂转变,具体与药物对神经递质调节的特定效应有关。
3.躯体疾病影响: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干扰情绪调节,导致抑郁症患者出现狂躁表现,因躯体疾病引发的内分泌紊乱会波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情绪调控功能。
二、应对措施
1.紧急环境处理:当患者出现狂躁时,首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相对安静、无危险物品的空间,移除可能造成自伤或伤人的器具等,避免意外发生,以保障患者及他人安全。
2.医疗干预启动:需即刻联系精神科专业医生,由医生全面评估病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可能涉及增加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或对原有抗抑郁药物使用进行调整,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病史、当前症状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策。
3.综合因素排查: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深入了解近期生活事件、睡眠状况等相关因素,排查是否存在诱发狂躁的具体诱因,如近期是否经历重大生活应激事件、睡眠严重不足等,以便针对性处理,若存在躯体疾病导致的情况,还需协同相关科室医生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4.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患者:儿童身体发育未成熟,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在专业儿科精神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等,但必须由医生把控干预方式及程度,避免不恰当处理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医疗干预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副作用等问题,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及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和病情变化,注重人文关怀,给予更多的陪伴与心理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