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需及时进行眼底筛查,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首次检查,高危早产儿更早筛查,方法有直接眼底镜和散瞳眼底检查,正常眼底视网膜血管走行等正常,异常情况包括血管异常、周边部病变迹象,筛查时要注意早产儿护理,家长要配合按时检查。
一、筛查时间
早产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眼底筛查,一般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如出生体重极低、有吸氧史等,需更早开始筛查。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并干预。
二、筛查方法
1.直接眼底镜检查:医生通过直接眼底镜观察早产儿眼底情况,但对于早产儿尤其是不配合的早产儿,观察可能不够清晰全面。
2.散瞳眼底检查:使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等)使瞳孔散大,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眼底周边部情况。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能更准确地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迹象,因为早产儿视网膜周边部是病变的好发部位。
三、正常眼底表现
1.视网膜血管: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血管分支清晰,无异常迂曲、扩张或狭窄等情况。动脉和静脉的比例、管径等应在正常范围内。
2.视网膜结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黄斑区形态正常,视网膜周边部无异常的血管增殖、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迹象。
四、异常情况及意义
1.视网膜血管异常:如果发现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或出现无灌注区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例如,血管迂曲可能是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无灌注区则是视网膜缺氧的表现,随着病变进展可能发展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等更严重的情况。
2.周边部视网膜病变迹象:若在视网膜周边部发现有异常的血管增殖、纤维组织形成等,高度怀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是因为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病变。
五、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本身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进行眼底筛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要确保检查环境的安静、舒适,减少对早产儿的刺激。在筛查前要做好早产儿的保暖等基础护理工作,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避免因检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早产儿出现体温不升等情况。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筛查安排,按时带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提高早产儿的视力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