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涉及外源性因素(变应原性接触性皮炎及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内源性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及个体免疫状态)两方面,外源性因素中变应原性多为Ⅳ型变态反应有潜伏期,刺激性无潜伏期,内源性因素中皮肤屏障受损或免疫状态差异会影响发病。
一、外源性因素-接触的变应原或刺激物
1.变应原性接触性皮炎
多为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某些物质本身并不具刺激性,但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角质蛋白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例如,镍是常见的变应原,长期接触含镍的金属饰品、眼镜框等,机体免疫系统会将结合镍的皮肤蛋白识别为外来异物,引发免疫反应。在接触变应原后,通常有一段潜伏期,首次接触后机体致敏,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一般在24-48小时内出现炎症反应。
常见的变应原还有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植物中的荨麻、漆树等。
2.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任何个体接触足够浓度和时间的刺激性物质都可能发生,无潜伏期。刺激性物质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继发性刺激物。原发性刺激物如强酸、强碱,接触后可直接损伤皮肤细胞,导致细胞坏死、溶解,引起炎症反应。继发性刺激物如肥皂、有机溶剂等,虽本身刺激性较弱,但长期或反复接触可损伤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其他刺激并引发炎症。例如,长期频繁洗手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肥皂,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容易发生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二、内源性因素-个体易感性等
1.皮肤屏障功能
正常皮肤的角质层、皮脂膜等构成了有效的屏障,能防止外界物质过度侵入和体内水分丢失。如果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如皮肤干燥(常见于老年人,因皮肤老化,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本身就存在缺陷),则更容易使外界物质接触到真皮层的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例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的丝聚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对外界刺激物的抵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
2.个体的免疫状态
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对接触物质的免疫反应可能异常,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且病情可能更严重。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屏障也相对薄弱,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且在接触相同物质时,反应可能更为剧烈。例如,儿童接触某些植物汁液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较高,且皮疹可能更广泛、症状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