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可通过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注意,药物治疗以抗厌氧菌药物为主,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妊娠期、老年女性有相应护理要点。
一、明确诊断
细菌性阴道炎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实验室检查常见线索细胞阳性、胺试验阳性、阴道分泌物pH值>4.5等。不同年龄女性感染细菌性阴道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与育龄期女性表现虽相似,但青春期女性更需关注是否因卫生习惯等因素导致;妊娠期女性感染则需警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如可能引起早产等。
二、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以减少局部闷热、潮湿环境,防止细菌滋生。注意个人卫生,洗浴用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注意,例如长期久坐的女性应增加活动量,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经常运动的女性运动后要及时更换干爽的内裤等。
饮食注意:饮食上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橙子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因为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阴道局部的不适症状。
三、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主要采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甲硝唑可以抑制厌氧菌生长,而不影响乳酸杆菌生长。对于妊娠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谨慎,一般在妊娠中晚期如果有明确的细菌性阴道炎指征,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也需要考虑对乳汁的影响,可能需要暂停哺乳或选择合适的药物。非妊娠期非哺乳期女性可口服甲硝唑或局部使用甲硝唑栓剂等。
四、特殊人群护理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对自身生殖健康知识了解有限,家长和学校应加强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其按照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停药,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为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影响身体恢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感染细菌性阴道炎需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在治疗时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因为妊娠期间的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病情恢复。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细菌性阴道炎。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细菌性阴道炎进行治疗外,还可以在医生评估后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强阴道局部抵抗力。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外阴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