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特点多样;心电图静息时约半数正常,发作时可见ST段移位等;心肌损伤标志物中肌钙蛋白等有相应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可观察相关情况;需评估病史及危险因素,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
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如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这些改变可能在发作时更明显且动态变化。
发作时心电图: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ST段缺血改变改善。部分患者可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伪改善)。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
肌钙蛋白:敏感且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较轻时,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若超过则提示可能发生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坏死,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CK-MB升高幅度一般较小,且多在正常范围高限或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发作时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无运动或反向运动等,发作缓解后部分异常运动可恢复。还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发现心肌缺血区域,通过静息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例如,负荷状态下出现心肌灌注缺损,静息状态下缺损区部分或完全填充,提示心肌缺血。
病史及危险因素评估
病史:患者通常有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病史,如既往有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风险;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压力大,易导致血管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脏器功能减退,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更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女性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应提高警惕;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往往更弥漫、严重,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时更需综合评估和积极治疗;肥胖患者多伴有代谢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时要充分考虑其整体代谢状况对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