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因肾前性(血容量不足等致灌注不足)、肾性(肾实质损伤等)、肾后性(尿路梗阻致尿液排出受阻)病因起病急现少尿等表现,慢性常由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而来起病隐匿多系统受累,相关因素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诊疗上急性及时明确纠正可逆病因等,慢性重点控制基础疾病延缓进展等。
一、定义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无法正常发挥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功能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
1.肾前性:多因血容量不足(如休克、大量失血、脱水等)、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
2.肾性:由肾实质损伤引起,包括肾缺血(如严重感染性休克)、肾毒性物质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肾小管堵塞(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阻塞)等。
3.肾后性:因尿路梗阻(如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使尿液排出受阻,继发肾功能受损。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
常由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所致,常见病因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多囊肾等,疾病长期迁延使肾功能逐渐减退。
四、临床表现差异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起病急,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起病隐匿,病程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贫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钙、高磷、代谢性酸中毒)、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五、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
儿童急性肾衰可能与先天性肾发育异常、感染等相关;老年人慢性肾衰多与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程迁延有关。
(二)性别
一般无特异性性别差异,但某些疾病导致的肾衰可能存在性别相关因素,如糖尿病肾病男性患者相对更易进展为肾衰。
(三)生活方式
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肾衰发生风险,如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肾小球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引发肾衰。
(四)病史
有慢性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人群,肾脏长期受疾病影响,更易逐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六、诊疗要点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需及时明确并纠正可逆病因,如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解除尿路梗阻等,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重点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相关症状,晚期多需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肾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