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刺激,会出现暂时性尿蛋白升高;病理性因素中肾小球疾病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成人发病表现不同,可致肾功能不全)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中的间质性肾炎也可致尿蛋白高。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尿蛋白高
(一)剧烈运动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尿蛋白升高。例如,长时间跑步、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尿中蛋白质含量短时间增加。一般来说,休息一段时间后,尿蛋白可恢复正常。儿童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后再复查尿蛋白。
(二)发热
不同年龄的人群,发热时都可能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比如,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感染等原因发热,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尿蛋白短暂升高。成年人在发热性疾病期间,也可能出现尿蛋白一过性增高,待体温恢复正常后,需复查尿常规观察尿蛋白情况。
(三)寒冷刺激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为了维持体温,外周血管收缩,肾脏血流相对减少,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变化,出现尿蛋白升高。比如冬季受寒冷刺激后,应注意保暖并复查尿蛋白。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尿蛋白高
(一)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常见的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等,成人中慢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多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本身的病变,如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的炎症反应,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使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大分子蛋白质等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出现尿蛋白高的情况,患者常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并可能逐渐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糖尿病肾病:多见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微血管病变累及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出现尿蛋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因为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尿蛋白微量增加,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进而导致肾功能衰竭。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累及肾脏时出现肾小球病变,导致尿蛋白升高。患者除了尿蛋白高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需要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免疫抑制等治疗。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间质性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