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失明,其致盲机制是高眼压压迫视神经,不同类型青光眼致盲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青光眼致盲风险,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注意相关因素可降低失明风险。
不同类型青光眼导致失明的情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急性发作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眼压急剧升高,会在短时间内对视神经造成严重损害,视野缺损迅速加重,如果延误治疗,很快就可能失明。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如果病情控制不佳,眼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也会缓慢地导致视神经损伤,视野逐渐缩小,最终发展为失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起病比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有了较明显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随着病情进展,视野会进一步缩小,最终导致失明,但相对闭角型青光眼,其失明进程可能相对缓慢一些,但也不容忽视。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青光眼致盲的影响
年龄:老年人患青光眼致盲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结构发生变化,房角可能逐渐狭窄(闭角型青光眼),或者视神经本身的退行性变使得其对视神经的耐受性下降(开角型青光眼)。例如,老年人群中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往往进展较快。而儿童青光眼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也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儿童青光眼可能与先天的眼部发育异常有关。
性别:一般来说,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女性在一些生理周期,如更年期等,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房水的排出等,增加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失明的可能性。而开角型青光眼在男女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为接近,但总体而言,青光眼导致失明的风险在不同性别间并没有绝对的差异,关键在于病情的控制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高眼压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过度用眼、长时间在暗环境下用眼等。长期过度用眼会使眼部疲劳,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如果已经患有青光眼,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病情进展,增加失明的几率。例如,一些喜欢在昏暗环境中长时间玩手机、看书的人,患青光眼的风险较高,且病情更容易恶化导致失明。
病史: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患青光眼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如果本身有其他眼部疾病,如高度近视等,也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并且这些患者在患青光眼后,失明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眼部结构发生改变,对视神经的耐受性降低,一旦并发青光眼,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总之,青光眼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是有可能导致失明的,而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注意自身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积极控制眼压等,可以大大降低青光眼导致失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