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涉及高血糖相关途径,早期多现微量白蛋白尿,进展期有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诊断需依据糖尿病病史、尿白蛋白及肾功能检查,治疗包括血糖控制、血压管理等,预防及管理包含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由糖尿病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二、发病机制
1.高血糖相关途径:高血糖引发多元醇途径激活,导致山梨醇积聚,细胞功能受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促进肾脏纤维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此阶段肾脏结构可能已有损伤,但临床症状不明显。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大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24h)、水肿、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等,最终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1.糖尿病病史:有明确的糖尿病诊断,病程通常≥5年者需警惕糖尿病肾病发生。
2.尿白蛋白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是重要指标,分为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和大量白蛋白尿(>300mg/24h)。
3.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可反映肾功能,肌酐清除率能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五、治疗
1.血糖控制:优先选择胰岛素等降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以延缓肾病进展。
2.血压管理: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此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3.减少尿蛋白:根据病情,在血糖、血压控制基础上,可辅助使用相关药物减少尿蛋白排泄。
4.代谢紊乱纠正:对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情况,进行相应干预。
六、预防及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调整),保证热量供应。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维持合理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2.定期监测:定期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等)、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肾功能变化,用药时谨慎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
儿童糖尿病肾病:要重视早期干预,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同时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评估肾脏功能及营养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