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褥疮可从观察皮肤外观(关注颜色变化、皮肤温度)、评估皮肤触感(留意硬度变化、有无破损)、依据受压情况分析(考虑受压时间与部位)入手,不同人群如不同肤色、年龄的人群在判定时各有需注意之处,长期卧床或特定姿势受压人群相应部位需重点观察。
一、褥疮的判定方法
(一)观察皮肤外观
1.颜色变化
对于肤色较浅的人群,早期褥疮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且红斑区域按压时不褪色,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皮肤组织缺氧导致的。而随着病情发展,肤色较深的人群可能更难直接观察红斑,需留意皮肤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的差异,可能出现皮肤颜色变深或变浅等异常情况。
长期卧床的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若局部受压,也会出现类似的颜色改变迹象,需仔细检查身体易受压部位,如臀部、背部等。
2.皮肤温度
用手触摸褥疮好发部位,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褥疮早期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的情况,这是因为局部炎症反应开始启动,血液循环加快以应对受损情况,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血液循环严重受阻时,皮肤温度可能会降低,低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判断皮肤温度时需与自身正常皮肤温度对比,且要考虑环境温度等因素对其的影响,避免误判。
(二)评估皮肤触感
1.硬度变化
早期褥疮部位皮肤可能会变硬,这是由于局部组织开始出现水肿、炎症浸润等情况,组织的质地发生了改变。而随着褥疮的进展,皮肤可能会变得更硬,甚至出现皮革样改变。对于老年人群,其皮肤本身较为松弛、弹性差,在评估硬度时要注意与自身正常皮肤弹性对比,若发现某部位皮肤硬度明显异于常态,需警惕褥疮。儿童皮肤弹性较好,若受压部位皮肤硬度有异常改变,也需重视。
2.有无破损
仔细检查皮肤表面是否有破损,早期可能只是皮肤出现破损的迹象,如表皮擦伤等,而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水疱、溃疡等情况。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儿童,要定期全面检查身体各部位皮肤,一旦发现有破损情况,需进一步判断是否为褥疮相关。例如臀部长期受压处,若出现小的破损点,就要考虑褥疮的可能。
(三)依据受压情况分析
1.受压时间与部位
了解患者的卧床或受压情况,长期处于同一姿势受压的部位更易发生褥疮。比如长期坐轮椅的人群,臀部、背部与轮椅接触的部位是高发区域;长期卧床的患者,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部位由于持续受压,是褥疮的好发部位。儿童若长时间保持同一睡姿或被固定在某个体位,相应受压部位也需重点观察是否出现褥疮迹象。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要根据其具体的受压情况来针对性地检查可能发生褥疮的部位。例如活泼好动的儿童,若只是短时间受压,发生褥疮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关注;而长期卧床的儿童则需要更频繁地检查受压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