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变等)、年龄因素(老年人患病率高)、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活方式因素(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以及遗传因素(部分有遗传易感性)。
心肌病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长期的心肌损伤可导致心肌重构,使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心房颤动。有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扩大,心房也随之扩大,从而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影响心房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也是心房颤动的诱因之一。
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生理性退变,心房肌纤维逐渐纤维化等,使得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一般来说,6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传导系统功能减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其他基础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房压力负荷增加,导致心房肌肥厚、纤维化,影响心房的电活动稳定性,进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以及心肌代谢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约1倍,高血糖状态下的代谢紊乱等因素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加速心脏跳动频率,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约15%-2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并发心房颤动。
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还会导致心房扩大等结构改变。有研究表明,每周饮酒超过一定量(如男性每周饮酒折合酒精量超过140g),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肥胖:肥胖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心房颤动,如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心脏功能减退,身体代谢紊乱,血脂、血压等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性。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和身体的代谢平衡,缺乏运动则打破这种平衡,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
部分心房颤动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虽然遗传因素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中,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例如,一些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