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继发性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可导致)、药物及中毒因素(某些药物及长期接触重金属中毒可致)。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关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链球菌感染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肾脏病变,导致肾病综合征。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左右可能出现相关肾脏症状。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乙肝病史或乙肝病毒携带的人群需要警惕。
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等也可能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疟原虫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等损伤肾脏结构,导致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不同地区因寄生虫流行情况不同,患病风险有差异。
系统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炎症,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发病年龄可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女性在育龄期较为高发。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等,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相关,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并发症。
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引起小血管炎。肾脏是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春秋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药物及中毒因素: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肾损伤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损伤肾脏,具体的作用机制因药物而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引发肾病综合征。
中毒: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如汞、铅等中毒也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重金属进入人体后,在肾脏内蓄积,损伤肾脏细胞和肾脏结构,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在一些职业暴露于重金属环境的人群中,如从事采矿、冶炼等工作的人群,需要注意防护,避免重金属中毒引发肾病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