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晚期病理现肾小球广泛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难控、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及贫血等,治疗需免疫抑制、保护肾功能、处理并发症,预后受病理类型、蛋白尿、血压、年龄影响,儿童用免疫抑制剂需权衡生长等影响,老年要考虑基础病及药物相互作用,女性需注意妊娠对病情的影响。
一、病理特征
紫癜性肾炎晚期病理表现较为严重,常出现肾小球广泛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滤过功能显著受损,肾组织中纤维化成分增多,肾小球结构破坏严重,肾脏逐步丧失正常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呈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5g,蛋白尿难以通过一般治疗有效控制,且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2.肾功能减退: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下降,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等表现,机体代谢废物排泄障碍。
3.高血压:血压控制困难,持续存在高血压状态,进一步加重肾脏血管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4.其他:可能伴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三、治疗原则
1.免疫抑制治疗: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免疫炎症反应,延缓肾脏病变进展,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保护肾功能:使用改善肾循环、减少尿蛋白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不过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3.并发症处理:针对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节电解质平衡等。
四、预后影响因素
1.病理类型:若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炎等预后较差的类型,晚期进展更快;而病理损伤相对较轻的患者预后相对稍好。
2.蛋白尿程度: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且难以控制的患者,肾功能恶化速度更快,预后更差。
3.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持续居高不下的患者,肾脏血管损害严重,预后不良。
4.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均会影响预后,儿童需关注药物对生长的潜在影响,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对治疗的耐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权衡治疗获益与对儿童生长、性腺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等。
2.老年患者:老年紫癜性肾炎晚期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对其他器官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加强对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的管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要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病情的影响,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在病情未稳定控制前需避免妊娠,已妊娠患者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