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的发生与致病菌感染、机体因素、医源性因素有关。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等,感染途径有上行和血行;机体因素包括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尿道结构或功能异常;医源性因素有导尿等操作及尿路结石碎石术后。
一、致病菌感染
(一)主要致病菌
大肠杆菌是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尿路感染致病菌的80%。其他常见致病菌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这些细菌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肾盂引发炎症。例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大肠杆菌更容易从尿道上行至膀胱,进而沿输尿管蔓延至肾盂引起感染。
(二)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这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病原菌由尿道进入膀胱,然后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实质感染。女性的尿道较短且靠近肛门,大便中的细菌容易污染尿道,从而增加上行感染的机会。比如,不注意会阴清洁卫生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就容易经尿道上行引发肾盂肾炎。
2.血行感染: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肾盂肾炎。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或有严重感染灶的患者。例如,皮肤感染、疖肿、扁桃体炎等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二、机体因素
(一)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会使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且尿液反流可能将细菌带到肾脏,从而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尿路结石引起的梗阻,会使尿液在肾盂内积聚,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引发感染。
(二)机体免疫力低下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身体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生肾盂肾炎。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使得肾脏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上肾盂肾炎。
(三)尿道结构或功能异常
女性的尿道短、宽,且开口靠近阴道口和肛门,这使得尿道更容易受到周围细菌的污染。此外,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肾盂肾炎。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尿道黏膜萎缩,防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尿路感染,进而发展为肾盂肾炎。
三、医源性因素
(一)导尿或泌尿道器械检查
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插管等医源性操作时,如果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就可能将细菌带入泌尿系统,引起肾盂肾炎。比如,导尿时消毒不彻底,细菌就有可能通过导尿管进入膀胱,再上行至肾盂导致感染。
(二)尿路结石碎石术后
尿路结石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路黏膜可能会受到损伤,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途径,从而增加了肾盂肾炎的发生几率。例如,碎石术后尿路黏膜的损伤面容易成为细菌定植的部位,若患者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引发肾盂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