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每年每10万人30-50例,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青少年相对少,成年后随年龄增长升高,男性成年前高于女性,绝经后接近,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增加风险,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病史者风险大增。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脏性猝死相对较少见,但也存在一定情况。一些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青少年,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心脏性猝死。例如,肥厚型心肌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表现。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40-60岁的成年人中,由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上升。比如,冠心病患者中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2%。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进一步升高。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5倍左右,而冠心病更是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基础疾病。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男性:一般来说,在成年人群中,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有关,男性更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例如,男性冠心病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女性:女性在绝经前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吸烟:吸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脂异常、心律失常等,长期吸烟的人群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倍。
酗酒:长期大量酗酒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病变、心律失常等,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例如,每周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周饮酒折合酒精量超过140克,女性超过70克),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这些都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有规律运动的人群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缺乏运动的人群。
病史因素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病史: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年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可高达30%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较高,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
其他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常合并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会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