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应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逐步发展,前驱期有溶血相关表现;血红蛋白尿期出现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少尿期至多尿期过渡及多尿期有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表现;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及恢复情况有差异,需依具体情况观察评估并采取措施。
一、前驱期表现
溶血相关表现:患者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溶血反应,最初可表现为头痛、胸痛、腰背部酸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迅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可能因自身耐受性等差异,表现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对症状的表达不如成人清晰,需要医护人员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
二、血红蛋白尿期表现
尿液变化: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经肾脏滤过,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因为血红蛋白是大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时,血红蛋白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随尿液排出。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特殊年龄(如儿童、老年人)的患者,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会影响血红蛋白尿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等情况。
少尿或无尿: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管因缺血、缺氧及血红蛋白沉积等发生阻塞,可导致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发生少尿或无尿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也容易出现尿量的明显变化。
三、少尿期至多尿期过渡及多尿期表现
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在少尿期至多尿期过渡阶段及多尿期,由于大量尿液排出,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时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肌无力等表现;低钠血症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对电解质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相关并发症;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调节功能减退,加上疾病的影响,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加重病情。
氮质血症表现:患者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氮质血症表现,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这是因为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积聚在体内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对于有慢性肾脏病史的患者,发生氮质血症的风险可能更高,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四、恢复期表现
肾功能逐渐恢复:经过治疗,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贫血等情况也可能逐渐改善。但不同患者恢复的时间和程度有所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且容易出现复发等情况。
溶血反应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