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与子宫内膜癌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上均有差异,子宫内膜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下腹痛等,经抗生素等治疗多数可愈;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等因素相关,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以手术等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分期相关,早期较好晚期差。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等从宫颈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使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可能引发癌变,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内膜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等,部分患者可能有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月经改变情况,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此类症状,与妊娠、宫腔操作等相关因素有关。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有子宫压痛等表现。
子宫内膜癌
症状:主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较为常见,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有异味,晚期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等,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体征:早期妇科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触及增大的子宫等。
三、辅助检查区别
子宫内膜炎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超声检查:可显示子宫内膜增厚等,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诊断性刮宫: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有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子宫内膜癌
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宫腔内有占位等情况。
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段刮取子宫内膜组织送病理检查,能明确是否为癌及组织学类型等。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情况,并可取活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内膜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足量用药,以控制感染,对于有宫腔残留等情况的可能需要进行清宫等处理,年轻女性需重视及时治疗,避免炎症迁延不愈影响生育等功能。
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是高发人群,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五、预后差别
子宫内膜炎:及时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生育功能等,但如果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可能会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育龄期女性需注意及时治疗以避免不良后果。
子宫内膜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经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后需密切随访,因为其复发风险相对存在,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