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即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其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诊断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重构,需综合患者各方面因素采取相应治疗。
一、概念定义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二者本质是相同的,指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生理性退变,老年人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增加,这些疾病易引发心力衰竭。比如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导致心衰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升高,血管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性别方面:在某些疾病导致的心衰中存在差异,例如,男性发生冠心病相关心衰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女性在围生期等特殊时期易出现心衰情况,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衰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衰的重要诱因。长期高盐饮食会使人体钠水潴留,增加心脏负荷;过量饮酒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衰的风险较高。例如,长期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克,会使心衰风险明显增加。
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病史,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引发心衰;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
三、临床表现差异(若有)
其实心衰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无本质区别,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乏力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致;水肿多见于下肢,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以乏力、食欲减退等为主要表现;女性围生期心衰患者可能在妊娠相关阶段出现相应表现。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检查手段。不同情况的患者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对于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要重点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因高血压影响而出现心衰改变。
治疗:治疗原则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重构等。对于不同个体,根据其病因、病情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针对冠心病导致的心衰患者,可能需要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衰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比如对于老年患者用药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对于有饮酒史的患者,需强调戒酒等生活方式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