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阴道炎的发生与阴道微生态环境、宿主因素和外界因素有关。正常阴道有多种微生物且处于动态平衡,乳酸杆菌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抑制真菌。宿主方面,幼女、育龄期、绝经后女性因不同因素致局部抵抗力变化易发病,患糖尿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也易感染;外界因素有抗生素使用破坏菌群平衡、妊娠致激素等变化利于真菌生长、局部卫生不良和性生活不卫生易引入真菌等。
一、阴道的微生态环境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与宿主阴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微生态环境对维持阴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乳酸杆菌是阴道内的优势菌,它可以分解糖原产生乳酸,使阴道保持酸性环境(pH值多在3.8-4.4之间),这种酸性环境不利于真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二、真菌性阴道炎的致病因素
(一)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幼女:幼女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到真菌侵袭引发真菌性阴道炎。例如,研究发现幼女的阴道微生态环境不稳定,更容易因外界因素导致菌群失调而感染真菌。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阴道微生态环境易受影响。如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阴道内环境,当激素水平改变时,阴道的pH值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就可能打破原有的微生态平衡,为真菌生长创造条件。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含量减少,局部抵抗力降低,阴道pH值上升,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了患真菌性阴道炎的风险。
2.疾病因素
患有糖尿病等疾病时,患者血糖水平较高,阴道内糖原含量也会相应升高,阴道pH值改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阴道环境为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酸碱度,使得真菌容易大量繁殖而引发阴道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真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真菌性阴道炎。比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
(二)外界因素
1.抗生素使用
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阴道内正常的乳酸杆菌被抑制,其他菌群尤其是真菌可能会过度生长繁殖,从而引发真菌性阴道炎。
2.妊娠因素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阴道黏膜充血、水肿,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同时孕妇的免疫力相对降低,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使得妊娠期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升高。
3.局部卫生不良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等,会导致外阴局部潮湿,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外阴局部潮湿的环境下,真菌可以快速繁殖,增加了患真菌性阴道炎的可能性。
4.性生活因素
性生活不卫生等可能会将外界的真菌带入阴道,引起感染。比如性伴侣携带真菌,在性生活过程中可能会传染给女性,导致女性患上真菌性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