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期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少尿期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甚至无尿,多尿期尿量渐增;慢性肾衰早期尿量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多,中晚期尿量逐渐减少,晚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不同年龄阶段尿量特点及影响各有不同。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期尿量特点
1.少尿期
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尿量常明显减少,可少于400ml/d。部分患者可出现无尿,即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这是因为肾脏滤过功能急剧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在儿童中,婴儿少尿的标准为24小时尿量少于200ml,无尿为少于30-50ml。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成熟等因素,尿量标准有所差异,但总体也是明显低于正常生理尿量。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肾缺血、肾小管损伤等有关,肾缺血可导致肾灌注不足,而肾小管损伤可引起肾小管阻塞、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进而影响尿液的生成。
2.多尿期
当急性肾功能衰竭进入多尿期时,尿量会逐渐增多。少尿期之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修复,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恢复,但此时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所以尿量会增多。多尿期开始时,24小时尿量可逐渐增加至400ml以上,之后可进一步增多,可达2000-3000ml/d甚至更多。在儿童多尿期,尿量变化也遵循类似规律,但需要关注儿童由于多尿可能导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多尿时更容易出现水和电解质失衡。多尿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3周左右,之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尿量特点
1.早期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尿量可能基本正常,甚至轻度增多。这是因为肾脏的代偿功能较强,虽然部分肾单位已经受损,但剩余的肾单位可以通过代偿性增大、滤过功能增强等方式来维持基本的尿量生成。此时24小时尿量可能在正常范围(成人1000-2000ml/d)或略高于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尿量会逐渐发生变化。对于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尿量也可能在正常或轻度增多范围,但同样需要关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尿量变化对其营养、电解质等方面的影响。
2.中期至晚期
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到中期及晚期,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尿量会逐渐减少。当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尿毒症期),成人24小时尿量可少于400ml,出现少尿,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无尿。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尿量也明显减少,婴儿可能少于200ml/d,幼儿少于300ml/d等。此时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生成足够的尿液,体内的代谢废物等难以通过尿液有效排出,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尿毒症症状等。不同年龄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量变化有其各自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对治疗和护理的特殊影响,例如儿童患者在尿量减少时,营养支持、液体管理等方面需要更加精细和个体化,以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